春江水暖鸭先知。2023年开年不足一个月,中国资产涨势如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A股、H股携手上扬。在此过程中,外资扮演了重要角色。北向资金在14个交易日内买入A股超千亿元,刷新历年纪录。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国际金融巨头也在新的一年纷至沓来,积极推进在华布局展业。
“我们对于中国市场有着长远决心和信心,投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备选项,而是必选项。”瑞银中国区总裁及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这样表示。
海外投资者纷纷押注中国资产,其背后是对中国经济实现强劲复苏的信任。在对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测中,多数外资机构一致认为,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将释放消费潜力,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率先复苏,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经济基本面稳步回升 外资加速配置各类中国资产
2023年开年至今仅三周左右的交易时间,从A股到港股再到汇市,外资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布局中国资产。
壬寅虎年的最后一个交易周,北向资金仍未放缓买入的脚步,全周累计加仓A股485.15亿元,单周净买入额创历史次高,仅略低于2021年12月创造的488亿元历史纪录。2023年1月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达1125.31亿元,刷新了沪深股通单月净买入的新高。这一数字也超过2022年全年净买入总额(900.20亿元),同时超过了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全年净买入总额。
癸卯兔年的首个交易周,港股市场喜迎“开门红”:恒生指数累计涨2.92%,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5.35%并创下2022年7月以来新高。
港股市场近月以来的涨幅惊人,恒生指数1月累计涨幅达14.7%,若自2022年11月的阶段底部开始计算,恒生指数的反弹幅度已超过50%。而外资机构资金的“扫货”为港股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活水。汇丰证券策略亚太区主管林传英表示,外资正积极买入港股,去年底亚洲投资者对中资股持仓的低配幅度已大幅缩小。
同样强势反弹的还有人民币汇率。虎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盘报6.7740,2023年的14个交易日累计升值了1774个基点,升幅达到2.55%。兔年春节假期期间,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暂停交易,但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坚挺,继续在6.7元至6.8元区间波动。
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追踪21个国家的高频数据显示,本周平均每天有11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其中,8亿美元流入中国资产,为2023年强劲开局。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本次北向资金的大幅回流与人民币大幅升值同时出现,反映出典型的经济基本面“中强美弱”的预期。申万宏源表示,2023年初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升值幅度排名为2014年11月以来的历史第二,这一速度大超市场预期,说明外资对中国疫后复苏认同度极高。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表示,外资近期的大幅流入绝不是“一时冲动”。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当前不管是对经济对地产风险还是对美联储加息的担忧,都在明显缓解和改善。中国资产性价比提升,正吸引外资加速回流。
金融开放蹄疾步稳 外商加速“掘金”中国市场
除了“真金白银”买入中国资产,外资加速布局的还有中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
春节长假前夕,中国证监会核准了渣打证券的设立申请,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浮出水面。在渣打证券设立之前,已有2家由外商参股变更为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分别为高盛高华证券、摩根大通证券。
除上述三家券商,目前在华展业的还有瑞银证券、瑞信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星展证券和大和证券等7家外资控股券商。此外,青岛意才证券、日兴证券、法巴证券等外资控股券商的设立申请也已处于审核流程中。
渣打证券股东方渣打银行(香港)这样展望其在中国市场的未来:“把握中国机遇是渣打的策略性重点工作之一,去年我们宣布将于2022至2024年期间投资3亿美元于中国相关的业务。我们会密锣紧鼓地加快筹备开展证券公司相关业务。”
成为外资眼中“香饽饽”的还有中国公募行业。2023年开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两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1月19日,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100%)获得证监会批准。换言之,摩根资管将成为上投摩根基金100%全资股东,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
1月13日,证监会正式核准设立施罗德基金。截至目前,境内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共有6家,分别是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泰达宏利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以及上投摩根基金。
自2020年4月政策开闸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后,外商纷至沓来落子中国市场,积极推进在华布局展业。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国际投资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外资巨头纷纷入场,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看好,也会为国内投资者带来成熟专业、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管理模式。
“我们对于中国市场有着长远决心和信心,投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备选项,而是必选项。”钱于军表示。
上调增长预期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自2022年11月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地产等重大政策优化调整,扩内需、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国内经济复苏预期持续强化。与此同时,美联储预计在2023年进入加息周期尾声,为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创造了积极条件。海外投资者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率先复苏,中国资产有望优势重现,也将吸引外资在2023年加速回流A股市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速可能会达到5.7%左右。他表示,消费复苏是其中最值得期待的一环:国内消费场景有望逐步恢复,伴随房地产市场企稳,居民负债表缩水的担忧也会缓解。
摩根大通同样看好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判断,过渡性阶段给经济带来阵痛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之前市场预期的要短,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二季度开始强劲复苏。
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夯实了资本市场的上行基础。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市场策略师王滢在2023年的年度展望中将中国股票的评级从“标配”上调为“超配”。这也是该机构时隔近两年正式“翻多”中国股票市场。
瑞银证券中国研究部总监连沛堃表示,积极乐观看待2023年中国市场整体表现。在他看来,看多2023年中国市场主要有三大理由:首先,中国市场的消费复苏有望带动公司盈利整体回升;估值方面,虽然较2022年低位有所反弹,但当前中国资产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中位数以下,有较强吸引力;2023年发达经济体普遍将面对经济衰退的问题,这将影响海外市场的公司盈利增长,对比之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unbala.cn/article/34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