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3. > 快讯
  4.   
  5. > 基金

一场马拉松能给城市挣多少钱

今天清晨,一别两年的上海半程马拉松顺利开跑。放眼世界,各地马拉松赛事正在密集举行和酝酿中。可以预见的是,马拉松产业在2023年将迎来强劲发展。

“跑完一场马,爱上一座城。”近年来,马拉松赛事不仅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更成为许多城市品牌运营的精彩一笔。一场马拉松,能给城市挣多少钱?看看延续着知名大满贯赛事的波士顿、东京、芝加哥三城,如何算账。

波士顿马拉松

百岁赛事的“独门绝招”

体育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典范形式,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整合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还是展示城市形象、促进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作为世界首个城市马拉松赛事,波士顿马拉松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重塑波士顿城市旅游形象,展现了体育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共生、同变,是城市借助体育实现功能更新、形象再生和快速发展的成功案例。

创始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全世界首个城市马拉松赛事,也是世界六大满贯马拉松赛事之一。波士顿每年迎来约3万名选手,超过50万人次观赏赛事,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波士顿旅游局的统计数据,仅2016年波士顿马拉松赛事活动就为大波士顿地区带来约1888亿美元的经济收入。

然而,比经济贡献更重要的是,这一国际马拉松赛事作为波士顿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表达出一种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城市积极向上的理想价值与文化旅游形象。通过连续举办、特色组织等方式,其影响力不断叠加,成为波士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波士顿的做法已经被广泛借鉴。例如与城市旅游观光资源相整合,变更赛事路线;沿途增设体现马拉松故事的人文雕塑,折射赛事蕴含的人文精神;邀请画家和其他艺术家等知名人士画马拉松起跑线等。

不过,波马依然有自己的“独门绝招”——精心构想后推出的众多衍生赛事。如,为提升赛事的影响力和吸引更多人参与比赛,1997年波士顿田径协会利用马拉松比赛的部分赛道举办了针对青少年的马拉松接力挑战赛和环城跑锦标赛。其中,马拉松接力挑战赛在每年的春季举行,而环城跑锦标赛则在秋季举办。这两项赛事自产生之日起,在青少年中就人气极高,每年都有数千名选手参赛。2001年后,波士顿田径协会对马拉松赛事再次“扩军”,并冠之以“波士顿马拉松系列赛”的名号,其中包括每年1月举办的10公里跑,4月举行的5公里跑、1英里跑和马拉松异程接力赛,以及10月进行的半程马拉松赛、“市长杯”长跑锦标赛等。

由此,波马从单一的马拉松赛事扩张成一个具有多种赛事组织形式和竞赛方式的路跑系列赛品牌。更重要的是,它让这座城市与马拉松的牵绊不断加深,为大赛培育美好的“土壤”,形成良性循环。

再如,赛事管委会下辖的慈善筹募部还在赛场周边设置多个慈善捐助点,接收参赛运动员以及现场观众捐助的衣服、鞋子、提包、书籍等实物。赛事结束后所筹集的善款及实物经汇总并清点无误后,统一交给当地机构,主要用于残障人士、老人、儿童等群体的公益救助。对于这座城市而言,马拉松赛事不只是体育和健身的代表,还拥有了更多意义。

而更为参赛者津津乐道的是,120多年的城市文化积淀成就了独有的马拉松文化。赛前晚宴在波马博览会进行,选手穿着波马纪念服,观看波马宣传片、纪录片,时光积淀而来的仪式感令人心潮澎湃,也让波士顿马拉松难以被取代。

东京马拉松

互动体验细节处加分

纵览世界各地马拉松,成功助力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都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扩大城市旅游事件的经济效应,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二是空间环境(城市硬性物质基础和城市软性文化)的重要支撑;三是社会效应的衔接,能得到社会的持续支持。在此基础上,赛事价值内化于城市形象,赋予“去这座城”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六大满贯马拉松赛事,分别为2月的东京马拉松、4月的伦敦马拉松和波士顿马拉松、9月的柏林马拉松、10月的芝加哥马拉松、11月的纽约马拉松。创办于2007年的东马是其中最年轻的。相比“平均年龄”40岁以上的其他赛事,它进入“大满贯”行列的关键在于对“接触点”的重视,在选手参赛互动体验的细节处加分。

东京马拉松的赛道起点设在东京市政厅,途经皇居、银座、日本桥、雷门等繁华地段,是典型的城市马拉松,但道路狭窄容易拥堵也是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当地控制人流的方式是“分区”——根据选手报名成绩将起点划分为A—K共11个区块,选手按照成绩均匀分散在跑道上分区出发。赛道上的工作人员也非简单维持秩序,而是根据人流量动态地调整路边的雪糕筒隔离墩。人流多的时候,雪糕筒放在路边,人流少的时候,他们会留出应急通道,保障应急医疗车通行。

让全球参赛的马拉松业余爱好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拍照服务。他们认为,国际赛事中,海外选手追求成绩之外,赛场留影是很重要的环节,但个人又大多数不具备条件自带摄影师,因此是否提供上佳的照片服务成为衡量马拉松赛事服务的软指标之一。而东京马拉松的照片服务就做得用心,每个摄影点的最前方都有高举“微笑”牌的工作人员在提示选手,附近还有手持相机卡通模型的工作人员欢呼呐喊,每到此时,再跑几步就能看到准备充分的摄影师,这种组合方便每位选手都知道这里可以拍照了。

比赛的常规环节是跑完后在终点领取纪念品。东京马拉松领取纪念品的位置需要走不少路,这几百米距离也是故意为之的。因为刚跑完马拉松不能立刻停步,需要缓行一段完成大运动量后的“冷身”,从而降低赛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东马发给选手的比赛记录芯片最初是需要回收的,近几年开始赠送给选手作为留念。与芯片配套发行的一个挂扣可以用来装芯片,这便成为专属选手的独一无二的行李牌——记录着你的姓名、赛会编号以及在东马赛道上拼搏的记忆,与这座城市之间的故事,也便随身带回了家。

芝加哥马拉松

体育深入城市精神构建

有观点将当下城市马拉松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井喷,归因于其具有文化消费属性。

一般在物质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继续消费所得到的新增满足将迅速减少。但文化消费带给人们的享受往往是没有止境的,主要受制于有限的可支配时间和消费能力。与物质消费相比,增加等价值的文化消费通常会产生更多的新鲜满足,即经济学中所说的边际效用更大,因为它指向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905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二个城市马拉松赛事——芝加哥马拉松,始终寻求赛事与城市的共振,让体育深入城市精神、形象的构建和塑形。

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芝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并吸收其他赛事的优点完善自身。例如,最初其开赛时间定在上午8∶00,后为了便于市民观看,改为10∶30。最终,在对交通管制、便捷程度与气温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考量下,开跑时间定在了7∶30。这样不断调整,是为了找到参赛者与当地民众参与的最佳契合点。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芝马开始采用芯片计时与分批起跑,在7∶30至8∶35之间分6批出发。最先出发的是65岁以上老人、残障人士以及成绩排名前100的选手。之所以让老人等先行,是希望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充分享受“路权”。为了激发每个年龄段选手的积极性,芝马还将参赛选手分成14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前五名都有奖金。

在“主动”办赛领域,芝加哥马拉松写出了高分答卷。办赛不仅仅是被动的迎来送往,可以做的有很多。芝马的赛事负责人相信,只有取得世界一流的成绩,芝马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赛事。2004年,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坎努奇就与组委会签订为期4年的比赛协议。优秀选手能否突破极限创下个人最好成绩,成为大赛悬念。为促进美国本土选手成绩的提高,芝马推出美国选手发展计划,设置美国冠军、州冠军等。这对于推动美国马拉松运动起到一定作用。

目前,芝加哥已经成为美国体育事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5支著名球队。每年芝加哥都会举办密集的体育赛事,这些体育赛事不仅对经济有所贡献,更重要的是给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精神文化,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力量。

就马拉松赛事而言,芝马的赛道穿越城中29个社区,比赛过程中,选手跑进城市日常生活,听到不同语言的喝彩助威,充分感受多元文化的融合。组委会还积极培育民间助威团体,赛道边爵士、摇滚等多种风格的音乐次第献唱,整个赛程充满活力。数万跑者和百万观众,成为彼此眼中的风景。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unbala.cn/article/362774.html